主題:『康輔』與『團康』的名詞解釋與文獻探討
主講老師:何在群(小馬)老師
最近在許多的培訓及演講的機關團體或學校,非常多的學員問到什麼是「康輔」?到底「康輔」的意義是什麼?「康輔」跟我們一般知道的「團康」差別在哪裡?剛好筆者目前準備的碩士論文題目就是朝這個方向作研究,故在這裡將蒐集的文獻資料整理並給各位讀者做個參考。
康樂輔導活動的起源,是與救國團推展寒暑假青年活動有極密切的相關。當年救國團為了培育康樂活動的人才,故在1969年1月26日至2月4日,舉辦了第一期「康樂輔導人員研習會」,這也是救國團第一個專業性的康樂輔導研習營隊,康輔的技巧與內涵已經被認定為專業的知識,間接反映我國康樂輔導活動能自立且逐步發展(鄭蕙芬,2006)。
當年救國團所舉辦各種青年育樂活動及康樂輔導研習會,還有其所成立「假期活動服務員」組織,為「康輔」的推展有推波助瀾之效。當時救國團各假期服務員的訓練是採取斯巴達式的軍事化訓練,對康樂輔導技能之養成是極有效率的(謝忠明,2007)。
那時候每年的寒、暑假都會舉辦這樣的研習(一年度舉辦兩期)。除了70年代的唱和跳(acting song)、遊戲(playing)、舞蹈(Dancing)的康輔三寶(張慶三,1984)之外,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演變,逐年增加了例如:戲劇、說話表演、活動設計、舞台藝術、及表演藝術…等等。
後來「康樂輔導人員研習會」分成「大專青年康樂輔導人員研習會」(簡稱:大康),及「教師康樂輔導人員研習會」(簡稱:教康)作為區隔,大專康輔以「訓練帶領假期活動之服務員」為主,教師康樂輔導以「融入教學為目標」,期盼透過輕鬆活潑的教學技巧,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,將枯燥乏味的課程,透過康樂輔導技能,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,讓學習變得更有趣,讓學生樂於學習(謝忠明,2007)。
張慶三(1984)認為:康是健康、樂是快樂、樂趣;就字義而言,康樂活動是使人身體健康,心情快樂的活動;就其內容所代表的意義而言,康樂活動是求身心狀態平衡的一種非職業活動,是生活的準備、再造與交換。
邵平男(1993)認為:康樂的原文是recreation(再造),二次大戰之前叫「娛樂」;今天我們稱之為康樂,便應要求其健康與快樂,而不應忽視了健康(張慶三,1984)
陳驥(1984)對團康定義:團體康樂活動;「康樂輔導」定義為:輔導康樂活動。
呂建政(1996)認為,團康活動就是團體進行的一種康樂活動,能製造團體歡樂的氣氛,解除彼此之間的陌生感與距離感。
桂景星(2002)的研究指出「團康」是「團體康樂活動」(Group-Recreation-Activity,GRA)之簡稱。因此凡能使人愉快的團體活動,而非職業活動者,均可稱為團康活動。
綜合以上論點,康樂輔導活動就字義解釋,「康」就是「健康」,樂就是「快樂」,輔導就是「輔助引導」。康輔活動是使用健康快樂的方法,透過這種方法讓被帶領者樂意接受教導,適時傳遞正確的訊息、匡正偏差的行為。就性質上而言,康樂輔導是以健康快樂為手段達到輔導的功能,達成身心狀態平衡的一種非職業活動(鄭蕙芬,2006)。
團康活動與康樂輔導活動最大不同之處為「團康強調活動」,「康輔強調帶領的人」。團康活動是團體進行的一種康樂活動,而康樂輔導活動強調的是培養全方位的活動帶領者(鄭蕙芬,2006)。
「熱情」、「服務」、「堅持」、「典範」 ~~ 立馬行~~
0 意見:
張貼留言